----浅说个人空间行为的文化差异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既要求交往、热闹,也希望隐匿、独处。人在空间需要上是公共性和私密性的矛盾统一。不过在尊重他人的空间私密性方面,我们应该了解的知识、应该掌握的规则似乎更多一些。
在世界各地,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个人空间行为。知道这一点,在对外交往日益增多的今天,显得特别重要。而且,吸收其他民族在处理个人空间行为上的优点,来改进我们自己的空间行为,也是有必要的。
先说德国人,他们十分讲究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意识,把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视为自尊的一种延伸,几乎在任何场合都需要保持自己的“隐私区域”。办公时喜欢关着门,但关门并不是想独处,或者做不想让别人看到的事。他们认为敞开大门是草率的,而关着门既可维持房间的完整,又可提供一条与人之间的界线。但这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而是不得进入他人的区域。在非请莫入的情况下,无论你站在多远,都不应朝他人看,否则就被视为“视觉侵犯”。
而美国人则不同,他们办公时喜欢把打开,认为空间可以共享。界限不那么分明。但是,美国人十分看重“听觉侵犯|”。他们把听到别人的谈话视为耻辱,彼此之间仿佛有一种默认的无形界限,故而谈话时降低声音。当人们不愿意和同屋的讲话时,保持沉默就意味着拒绝。想独处时,可进入一个房间并关上门。但美国人认为,邻里之间相互交往、相互拜访,这不是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对日本人来说,空间的含义在于“间”,空间的使用就是如何分隔空间。他们把私人区域理解为自己的房子和住宅,对任何人的入侵都会表示反感。但是,日本人同时又很喜欢和其他人挤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他们似乎偏爱拥挤,认为挤在一起,有助于形成群体观念。
在阿拉伯世界,情况又有所不同。嗅觉在个人空间使用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以能闻到对方的气味,接触到对方的身体为礼貌。同时他们也重视视觉,在交谈中眼睛必须看着对方,否则是不礼貌的。
了解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空间行为的特点,能让我们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更有效地使用自己的个人空间。尤其是被视为视觉侵犯和听觉侵犯的行为,是应该努力避免的。
(转载《心理学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