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社会的普遍的感情冲突、夫妻离婚、失业与债务、忧郁症和精神病等问题的增多,导致新闻媒体不断播报自杀案件,使得我们不得不从旁观者,认为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我们或亲友的身上,进而需要对自杀的议题有更加正确的认知和处置技巧,以有效避免自杀悲剧发生在我们亲友身上。本文将带领各位从关怀者的角度,学习观察和家人、亲友等重要他人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来正确评估自杀风险程度,并能采取适当的预防和转介处置。
谈到自杀,我们普遍将它视为自我伤害的行为,Brock & Sandoval( 1997)更将自杀按其意图和行为界定为五种不同的程度,分别是自杀意念,指结束自己生命的思想但没有自我伤害的行为出现;自杀威胁,表示自我伤害的意欲,说话充满威胁性的句子;自杀姿态,具有轻微象征式的自我伤害行为,但个人没有死亡的意图;自杀企图,刻意的严重的自我伤害,其后果是非致命的肉体上的伤害;最后是自杀致死,是刻意和有计划的自我毁灭致死的行为。我们发现许多自杀者的意图或行为是渐进式的,如先有自杀意念、威胁,以至轻微自杀行为如在手腕上轻划一下等,这些可能都是求助的信号,是不容忽略的。
自杀的议题在我们社会常被当做是一种禁忌而避讳不谈,也因此产生了许多误解,以下是常见的误解和相对应有的正确态度:
1.表示想自杀的人永不会付诸实行的:这可能是最普遍的误解,根据统计,一半以上的自杀者在自杀前,曾向朋友、家人或教师等亲近的人表示他们正在困扰当中,并正在考虑自杀。所以,我们对于亲友的口头自杀威吓应加以注意和处理,以免因为忽略而产生后悔。
2.自杀发生前是没有先兆的:一般自杀者在自杀前,往往都会向人提出自杀的意图或警告,是有征兆或线索可寻的,包括与好朋友道别,把最珍贵的东西送人,注意自杀的消息或书册等,我们将针对这部份做更详细的讨论
3.自杀者都是忧郁症患者:虽然许多患有忧郁症患者常有自杀倾向,但自杀的因素很多,还有被虐待、滥用药物、感情受挫等,并非百分之百都有忧郁症。
4.自杀是家庭遗传的:自杀不是遗传的,而是可能模仿其它家庭成员(特别是少年对父母的行为)以自杀逃避问题的方式,所以,自杀者家人的自杀倾向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5.一件小事也会驱使常态的人自杀:有自杀倾向的人长期以来都有适应的困难,在认知、人格方面亦有明显的偏差,例如一位缺乏解决问题技巧或自我效能较低者,在遇到学业、感情或事业挫败时,较可能以自杀或药物滥用来逃避问题。
6.如果一个人自杀未遂,他永远不会再尝试:曾经企图自杀的人是更有可能再次自杀,最终导致死亡。
一般人除在学校学习或工作时间外,大部分的活动空间还是在家庭当中,与家人有密切的接触,通常家人的真诚关心常是避免自杀的有效资源,但家人的忽略或负面因素也可能加剧对方自杀的决心,毕竟家庭是人寻求爱和归属的最后处所;特别是对那些已有自杀企图或意念者的家人应给予自杀预防的训练,这些训练可包括下列四个方面:
自杀特惩 |
说 明 |
性格上的极端改变 |
如原本外向活泼者突然变得内向安静 |
变得较退缩 |
对于以往有能力从事的行为或决定,变得犹豫不决或无法从事 |
不能专注 |
注意力变差,常突然陷入沉思,而忽略正在从事的事情 |
睡眠或食欲失常 |
原先生活习惯的改变,如从平常睡得很少变得嗜睡,或从有好的食量到吃较少东西,而无明显的意图如加班或减肥 |
对事物失去兴趣 |
对原先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嗜好变得默不关心,没有兴趣参与 |
经过长期忧郁或困扰后突然喜悦 |
如同一位准备辞职者对工作的困扰变得不在乎,自杀者会因做了解脱的决定而感到放松 |
送出或丢弃个人珍贵的对象 |
如平常珍惜的相片、玩偶、CD等物品 |
正面临高压力事件 |
如被男朋友或女朋友拒绝、涉及犯法或危险的活动 |
不理会自己的仪容 |
对于仪容或穿着显得不在乎 |
威胁要自杀 |
明显地表达自杀的意念或威胁 |
收藏药物或利器等 | 如收集安眠药、水果刀,或打听取得的管道等 |
专注阅读有关死亡的讯息 |
如网站搜寻或相关书籍 |
2.坦诚讨论自杀问题
当发现家人有明显的情绪困扰,应坦诚与对方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如对方已经非常苦恼陷入情绪低潮,且已经有自杀倾向时,他有机会能与家人坦诚表白自己的自杀意念,总比隐藏在心里好。有时害怕去问,反而对方误解为你默不关心。
如果对方表示要自杀,应立刻问他是否已有自杀计划,如使用何种方法及何时进行,这样的讨论不会激发对方去进行自杀计划,反而会令对方知道你是关心及能帮助他的。另外,尽可能清除家中致命的物品,如毒药、药物、利器等。
3.积极聆听和正面回馈
避免将对方与他人作无谓的比较,如“你比起其它人要幸运多了,为什么不珍惜”等话;或是否定对方的想法或感受,“我知道你是说着玩的,不敢真正去做”,此时对方会感到没有人能了解他痛苦的感受;或是过度忽略,如“想这么多干么?让我们去看场电影,或者出去疯狂一下”,此时对方会怀疑你是否听懂他的想法。
给予接纳与关怀,对于对方的情感加以接纳和同理,使对方知道你了解他而得到情绪的舒缓,如“你在这件事情上受了很多痛苦”,与对方有心理接触,陪伴他以增强对你的信任,使他感受到你的真诚的关怀。
4.寻求支持系统的协助
面临家人自杀或意图自杀时,应视事件的危急情况,主动寻求支持系统的协助而不是独力硬撑,最为忌讳的是为保存家庭声誉和面子,或是对子女的行为感到尴尬和羞耻,而不找帮手、不转介。 (作者:台湾著名心理学家许见声)
----心理咨询中心中心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