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返回完整页面
心因性躯体症状
来源: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作者: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栏目:心理百科发布时间:2016-04-19 00:00阅读:

        在医院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病人自己感受身体有某种难以忍受的痛苦,医生经过反复检查,甚至是各种昂贵的实验室检查,却检查不出有什么异常,而医生对此又无能为力。痛苦可能切切实实被患者反复体验着,却没有被医生体察或观察到。不少患者为此四处就医,不能确诊,花了不少钱,吃了不少药,病症得不到缓解,严重影响着患者及家人的生活和工作。最近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304医院)采访时,该院心理咨询治疗师彭国球副主任医师讲了他接诊的两个病例:
       一位是40多岁的男性公务员,2003年夏天因感冒病了好些天,吃了一周抗感冒药,烧是退了,但觉得浑身无力,腰酸背痛,持续近两个月,后来又感心慌、气促,经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忘事。有时还常感腹部不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两年多来跑遍了北京各大医院,B超、CT、超声心动、胃镜、肠镜、肝功、肾功、心肌酶、甲状腺功能、肿瘤标记物等查了个遍,都没有发现异常。后来经朋友介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304医院心身门诊。彭国球和患者聊天,了解到患者近几年在工作和家庭生活方面发生了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父亲病故,妻子患肿瘤,儿子中考不理想等。经心理测查表现出明显的抑郁,诊断为抑郁性神经症,经抗抑郁药物和心理治疗,症状明显减轻,病情逐步好转。
        另一位是50岁女性,私企老总,经常咽部不适、胸部发紧,好叹息,反复突然出现心慌、气促、大汗等症状。在多家医院就医,一直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等,经中西医治疗不见好转,发作越来越频繁,多次夜间发病呼叫120出诊。平时常感紧张,不开心。心理医生诊断为慢性焦虑伴惊恐障碍。经药物及心理治疗半年多明显好转。
         彭国球说,这两位患者都是病症表现在身上,而病因却在“心理”的典型病例,以躯体主诉为主,大量的躯体症状掩盖了疾病的本质,使人难以识别,临床上称之为隐匿性抑郁症,由于情绪隐藏得比较深,所以很难发现。隐匿性抑郁症患者主诉的症状繁多,但是,如果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精神检查,就会发现,患者具有抑郁症的一些基本特点。临床上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单纯的心理疾病,通过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表现出来,这些症状时轻时重,多部位,多变化,不太好用躯体的疾病来解释。如抑郁障碍有98%表现为睡眠障碍,83%表现为疲乏,75%常有喉头、胸部紧缩感,60%以上表现为食欲减退、便秘、体重下降,还有的常感头痛、颈背部疼痛以及有心血管症状。另一种是既有躯体的疾病也有心理的疾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先后或同时发生,单独治疗躯体的疾病往往效果不好。统计表明,约有65%的中风患者在发病后两年中有抑郁症状;40%的冠心病患者以及45%的心肌炎患者同时伴有抑郁症状;50%的肿瘤患者存在抑郁情绪;30%的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伴有抑郁情绪。如果综合医院的医生能够识别抑郁障碍,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就能提高治疗水平,及时为患者解除痛苦。
         彭国球说,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还没有被普遍重视的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综合医院的非心理门诊其识别率不到30%,治疗率不到20%。这些患者长期忍受着痛苦的折磨,个人和家人精神情绪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降低了快乐指数和幸福感。如果患者的病症经多家专科诊治,未见好转,不妨到心理门诊看看,也许心理医生能发现那些不太易发现的“心理”疾病。(摘自 北京青年报)